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 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官方下载 > 新闻动态 >
位于西长安街军事博物馆东侧,一栋灰白色的仿古建筑格外醒目,其门楼顶端悬挂着醒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。
在这条街道上,行人总会注意到建筑侧墙醒目的门牌标识,门前永远挺立着神情严肃的卫兵。偶尔,透过院墙,人们还能目睹一队队士兵在绿荫环绕的通道上列队跑步,嘹亮的口号声此起彼伏。
这栋被当地居民称为“八一大楼”的建筑,既是国防部的日常工作场所,也是解放军开展军事外交的重要场地。这里经常举行外军领导人的接待活动、高级军官的晋升授衔仪式等重大军事活动。
【一、】
作为国家核心军事管理机构,国防部肩负着统领庞大武装力量的重任,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着本国的军事实力。
1954年9月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通过决议,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。
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,该部门的事务由解放军总参部、总政部、总后部协同处理。国防部长人选由国务院总理提名,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任命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防部长一职先后由十二位将帅担任,包括彭德怀、林彪、叶剑英、徐向前、耿飚、张爱萍、秦基伟、迟浩田、曹刚川、梁光烈、常万全和魏凤和。
国防部长的职责随着时代变迁而呈现出显著差异。
在20世纪50至60年代,国防部长的职责涵盖了统领武装力量建设、主管中央军委日常事务以及掌控军政军令大权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一职位的权责范围经历了显著调整,呈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。
建国初期,政务院组建的25个部委中并未包含国防部这一部门。
1954年,在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会议上,国务院新设了国防部这一军事管理机构。当时的国防部主要承担中央军委的执行工作。
彭德怀元帅被任命为国防部首任部长,其下设有七位副职:黄克诚、谭政、萧劲光、王树声、萧克、李达和廖汉生。
【二、】
1958年7月,一份关于军队组织架构调整的重要文件《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》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获得通过。根据该决议,中央军委被确立为党对军队实施统一领导的最高指挥机构,同时明确国防部作为中央军委对外使用的正式称谓。此后,所有由中央军委作出的决策,在通过行政渠道发布时,都必须经由国防部长签字确认。这一调整使得国防部的职能范围得到显著扩展。
1959年9月起,林彪接替彭德怀,正式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,同时兼任军委副主席与国防部长职务。
国防部副部长职位由原先的七人扩充至十人。在保留谭政、萧劲光、王树声、廖汉生四位原任的基础上,新任命了罗瑞卿、粟裕、陈赓、许光达、许世友和刘亚楼六人。这一调整使国防部领导团队达到了十位副部长的规模。
在十位国防部副部长中,仅有许世友和廖汉生未担任中央军委委员,其余八人均为军委成员。这使得当时的国防部几乎成为了中央军委的复制机构。
在当时的领导层中,罗瑞卿、谭政、萧劲光三位开国大将分别位列十位副部长之中。罗瑞卿身兼中央军委秘书长与总参谋长双重职务;谭政同时担任军委常委并主掌总政治部;萧劲光则作为军委委员执掌海军司令部。
三位开国元勋均身兼要职:粟裕将军除担任军委委员外,还主管军事科学院副院事务;陈赓大将同样位列军委,同时执掌军事工程学院;王树声将军也在军委任职,并协助管理军事科学院。
在开国将领中,许光达将军身兼军委委员和装甲兵司令要职;南京军区由许世友上将执掌;刘亚楼上将同时担任军委委员和空军司令员;廖汉生中将则出任北京军区政委一职。
1960年秋季,谭政将军因被错误指控而遭到降职处理,成为首位被免职的国防部副部级官员。随后在1965年末,罗瑞卿将军同样遭遇不实指控,继谭政之后成为第二位被解除职务的国防部副部长。
继任者中,粟裕与王树声两位高级将领虽遭遇波折,但其国防部副部长职位仍得以维持。
1961年3月,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大将在任期间因病去世,成为首位在岗病逝的副职。时隔四年,1965年5月,刘亚楼上将同样在国防部副部长职位上因病离世。
【三、】
聂荣臻对林彪的性格特点有过深刻观察,指出这位昔日的搭档不善言辞,往往难以进行深入交流。作为一位深藏不露的政治人物,林彪的城府之深令人难以捉摸,其心思缜密、精于算计的特点在与其共事的过程中显露无遗。
林彪的这番言论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图谋,同时也预示着,作为国防部副部长的资深将领们将难以与其建立良好的共事关系。
1958年夏季的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,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被解除,随后他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。
总参谋长与国防部副部长均为关键职位,但两者分属不同系统。国防部归国务院领导,总参谋部则直接受中央军委指挥。由于所属体系差异,这两个职务的职责重心各有侧重,难以进行直接对比。
粟裕卸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后,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,这一军内职位的级别较总参谋长有所降低。
粟裕对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兴趣缺缺,他更擅长军事指挥和作战部署,而政治事务和人际交往并非其专长。
在总参谋部任职期间,他与部分同事因意见分歧产生摩擦,与彭德怀元帅之间也出现了些许误会。
粟裕虽因批评离开总参,却得到了叶剑英的多次声援,这让他深感安慰。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,叶帅向毛主席建议:新成立的军事科学院急需高级将领,提议任命粟裕为副院长。
叶帅在担任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期间,将粟裕调至麾下,此举既为粟裕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,又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,使其能专注于战略战术的深入研究。
在叶帅的庇护下,粟裕得以专注于国防部副部长的职责,深入研究战略战术与武器装备,推动我军战术体系的理论化和规范化,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林彪对十位副部长中唯独对粟裕最为钦佩。当粟裕从总参谋长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后,林彪特意安排了一次会面,两人畅谈许久,气氛融洽。
林彪在与粟裕的对话中指出其"缺乏党内斗争历练",对此,粟裕坦诚回应,表示自己并非经验不足,而是从未参与过此类党内斗争。
林彪并未干涉粟裕专注于军事科学院的工作。1960年2月军委扩大会议期间,林彪特意安排粟裕在会上系统阐述其观点,内容涵盖敌情分析、战略规划、战备部署、军力提升、民兵建设、兵役制度优化,以及改进工作作风和总参谋部运作等多个领域。
会后,林彪指示粟裕深入部队调研,要求其发现问题或提出建议时,可通过当面汇报、电话沟通或书面报告等方式直接向他反馈。
与粟裕的交流明显提振了他的精神状态,他随即创作了一首七言绝句。其中结尾的两句"对镜不须叹白发,白发犹能再挥鞭"充分展现了他不畏年事已高,随时待命出征的壮志豪情。
1972年,粟裕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,这一晋升使他能够光明正大地专注于军事科学院的事务。这一职务调动让他远离了复杂的权力纷争,得以平静地度过余生。
【四、】
作为林彪的长期得力助手,刘亚楼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与其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关系。在红军年代,他曾在林彪指挥的红1军团中担任第2师的政治部主任和政委职务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被委以抗大教育长的重任,而林彪当时正担任该校校长。到了解放战争阶段,两人的合作更加紧密,刘亚楼被任命为林彪的参谋长,这段共事经历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战友情谊。
作为国防部十位副部长之一,刘亚楼与林彪的合作堪称最为融洽。然而,由于刘亚楼同时担任空军司令员一职,使得他们在国防部的共事机会相对有限。
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何选择刘亚楼担任新中国空军建设的重要使命?
1949年6月上旬,刘亚楼意外收到中央军委的紧急召见,要求他立即前往毛泽东的住所接受一项特殊使命。
得知有新任务后,刘亚楼立即前往毛泽东的住所,急切地询问:"主席,有什么新任务?"毛泽东微笑着握住他的手说:"刘亚楼,你打仗很出色,又在苏联深造多年,现在让你从陆军转战空军,负责组建空军,你觉得如何?"
得知中央有意组建空军时,刘亚楼感到十分意外,完全没料到自己会被委以重任。面对毛泽东的任命,他略显迟疑地回应道:"主席,我在苏联主修的是陆军指挥,对空军领域并不熟悉,恐怕难以胜任。"
刘亚楼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明确的指示:"全国解放近在眼前,海空军将成为渡海战役的决定性力量。组织上对你寄予厚望,把这项重任托付给你,难道现在还需要我来开导你吗?"
刘亚楼摸了摸脑袋,问道:"看来我这个空军司令是板上钉钉了?"主席微笑着回应:"没错,非你莫属。"
"行,那就实践与学习同步进行!"毛泽东欣慰地点头赞许:"这才是刘亚楼一贯的果敢作风!"
刘亚楼随即调离第四野战军,受命筹建空军部队。他特意拜访林彪,提出建议:"林总,我认为空军建设应当以解放军现有力量为根基,这是我思考后得出的基本思路。"
林彪提出质疑:"空军本就隶属于人民解放军,为何还要说在解放军基础上组建空军?"
刘亚楼稍作思索后提议:"是否可以考虑依托陆军组建空军?"林彪略作思考后回应:"以陆军为根基发展空军的想法相当不错。依托陆军力量建立空军,这个提法很恰当。"
【五、】
刘亚楼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后,管理局注意到他所使用的车辆过于陈旧,计划为其配备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。然而,刘亚楼婉拒了这一提议,表示现有车辆仍可使用,并强调不应因职务晋升就更换座驾,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。
刘亚楼的苏制吉姆车因故障送修后,其秘书考虑到维修耗时较长,便建议暂时借用国防部管理局为他配备的红旗轿车应急。
次日,刘亚楼的行程安排需要用车,其秘书随即调度了那辆红旗牌豪华轿车,并指派司机前往接驾。
当刘亚楼瞥见那辆红旗轿车时,立即明白了情况,他神情严肃地转向秘书询问道:"这辆豪车是来迎接哪位贵宾的?总不会是为我准备的吧?"
刘亚楼的这番话让秘书意识到他动怒了,立即垂首噤声,不敢多言。
"作为资深干部,你的行为怎么如此草率?"刘亚楼神情凝重地质问道,"这种作风传出去,我的形象会受到什么影响?这辆专车是你申请的吧?立即归还,改用普通车辆,并提交书面检讨。"
在生命垂危时刻,刘亚楼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:"主席与101号至关重要……"
【六、】
作为四野时期的同僚,林彪与谭政副部长之间形成了极其对立的局面,彼此关系紧张到了极点。
解放战争时期,谭政作为东北野战军的重要领导人,与林彪、罗荣桓、刘亚楼共同组成了“东野四巨头”。他当时身兼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两大要职,在东北战场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出任国防部长后,林彪大力提倡政治优先原则,试图通过实施激进政策来稳固自身权力。这一系列举措遭到了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谭政的强烈反对,导致林彪将其视为必须清除的障碍。
自1960年起,林彪屡次批评总政在政治工作路线上存在重大失误,并公开表示要严肃处理谭政的相关事宜。
1961年1月,谭政因林彪的构陷,失去了军委常委、国防部副部长及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,从此退出军界。
1979年3月21日,中共中央发布文件,宣布为"谭政反党宗派集团"冤案全面平反,谭政的名誉得以恢复。这位革命元勋于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辞世。
罗瑞卿作为副部长,因与林彪在"突出政治"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而遭受打击。林彪通过手段将其调离要职并实施审查,导致罗瑞卿双腿残疾,生命垂危。1977年8月,在林彪去世将近六年后,罗瑞卿才得以重返领导层,担任军委常委兼秘书长。
在林彪执掌国防部时期,十位副部长尽管多数遭受其打击迫害,却始终未与其沆瀣一气。这些老一辈将领无论面对何种境遇,始终保持着对党的赤诚之心。
【七、】
1966年5月起,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相继转由军委办公会议和办事组负责,对外统一以"中央军委"名义开展工作。这一调整使得"国防部长"这一称谓不再使用,其相应职权也随之终止。
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,我国对国防领导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。国防部的职能被重新定位,从原先作为中央军委对外代表,转变为国务院下属的军事事务部门,专职处理军事外交、兵役管理和国防教育等事务。
国防部在新领导体系下将负责动员、外交、征兵、军事展示及国防教育等事务的指令下达工作,国防部长则作为中国军队形象与防卫实力的主要代表。
国防领导体系经过改革,实现了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管理。军委职权已从国防部剥离,该部仅保留军事外交、兵役管理和国防教育等名义职能,具体事务则由各总部直接负责。这一调整导致国防部仅保留部长职位,副部长职务被正式取消,不再存在。
尽管国防部职能有所调整,且副职岗位被取消,这并不意味着其地位下降。相反,在当今新格局下,军事外交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。作为国防事务的掌舵者,国防部长正通过深化国际交流与协作,积极构建多维度、宽视角、立体化的军事外交新体系。
胡长水在其著作中探讨了林彪掌权初期的历史背景。
#百家说史#
